分段“V”型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0例
新郑红十字会肛肠医院(451100) 刘海爽 胡改霞
摘要:为探讨环状混合痔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V”型分段外剥内扎治疗40例环状混合痔,39例一次治愈,治愈率97.5%,创面水肿肉芽增生,延期愈合1例。结果表明:分段“V”型外剥内扎很大程度上减轻术后痛疼,有效的避免了肛门狭窄。
关键词:环状混合痔;“V”型;外剥内扎.
我院2008年至2009年,采用分段“V”型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按照《中医肛肠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选择符合环状混合痔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21—46岁,平均为40.6岁,病程3—20年,平均9年;对照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平均为37.8岁,病程3—26年,平均10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方法:
1、治疗组:骶麻或鞍麻成功后,取侧卧位或截石位。于截石位3点处,距肛缘0.5—1.0cm混合痔之外痔彭凸最明显处用手术刀做一“V”形切口。剥离皮下血栓及结缔组织至齿线上0.2cm,于内痔基底部用10号丝线“8”字或者贯穿缝扎,剪除多余部分痔核组织,使外痔切口两侧皮缘保持自然对合状态。同法处理7.11等点痔核。内痔结扎尽量不在同一平面上;肛门可容纳两横指;切口周围浸润注射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利多卡因、亚甲蓝混合液(长效麻药)1—2ml;查无活动性出血,肛内填塞凡士林纱布卷乳胶输液器管7cm及明胶海棉,无菌敷料塔形包扎,丁字带加压固定。
2、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尽可能剪除痔核组织。
结果:疗效参照《中医肛肠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痊愈30例,好转10例,治愈率75.0%,治疗组痊愈39例,好转1例,治愈率9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 |
n |
痊愈
时间(d) |
肛管
狭窄(%) |
肛门
潮湿瘙痒(%) |
对照组 |
40 |
25.7±3.6 |
7(17.5) |
9(22.5) |
治疗组 |
40 |
19.5±3.8△ |
1(2.5) |
2(5.0)* |
△P<0.01 *P<0.05 VS对照组 |
讨论:我院采取尽可能保留肛周皮肤,使其呈自然对合状态,同时内痔结扎不在同一平面上,有效地避免了术后肛门狭窄;应用长效止痛剂,结扎线于齿线上0.2cm,很大程度上减轻术后疼痛。然而术后需要应用润肠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刺激食物,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2周后行提肛锻炼,每日便后行专科熏洗换药。
术中术后应注意:1、尽量多保留肛管皮肤和肛垫组织,皮瓣下缘切除多少要适中,切除过多,缝合张力较大,易裂开;过少则残留皮赘,起不到肛门整形作用;2、要尽量剥离痔静脉团及纤维化组织,避免术后水肿;3、术后填塞敷料不宜过多,以防纱布与创面压迫过紧而引起水肿、疼痛等。
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
2、中国肛肠病杂.2007年.第27卷.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