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综合治疗仪联用纳米银痔疮净治疗痔210例效果观察
张远耀 魏 东
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 河南 洛阳471031
『摘要』采用高频电容场肛肠综合治疗210例痔病人,痊愈195例(92.8%),总有效率100%。提示术前严格控制饮食、做好肠道准备,术中注意保护肛周组织,术后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感染可保证治疗效果。
『关键词』痔:高频电容场肛肠综合治疗仪:纳米银痔疮净
痔是最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目前治疗方法很多。手术疗法虽然效果较好,但病人痛苦且需住院;CO2激光疗法使组织碳化、脱落易导致出血:电子痔疮仪、红外线、微波和射频治疗仪以及套扎器、微型钳等均使用于内痔,但有很大的局限性。鉴此,我科于2009年1~8月采用高频电容场(HCPT)疗法对门诊210例各类痔病人进行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0例中,男101例、女109例,年龄21~72岁。其中外痔58例,内痔61例,混合痔91例: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0年,平均8.0年。
1.2 治疗方法
采用ZZ-II型HCPT肛肠综合治疗仪(杭州大力神公司生产),频率1~2MHz,输出功率10~50W,脚踏式启动。主要器械包括HCPT电钳、高频止血镊、高频电刀。前二者可自动测负载,调节输出功率;后者输出功率分32档,需手动调节。内痔:行二点位括约肌浸润麻醉。待肛门松弛后,用止血钳夹住痔核向外轻轻牵拉,用电钳在痔核基底部上0.5cm处钳夹,启动脚踏开关,3~5s后仪器报警提示治疗结束。外痔:行痔基底部皮下麻醉。界限清楚、基底部较小的痔用电钳直接钳夹后,用电到切除:对范围较广、皮瓣较多,较大的痔用电刀将基底部皮肤切开,分段钳夹治疗。混合痔:行二点位或四点位局部浸润麻醉。界限清楚的混合痔,以内痔为主者内外一次钳夹:以外痔为主者先切开基底部皮肤,然后一次钳夹;过大的痔先钳夹内痔,再钳夹外痔;对环状混合痔以齿线为界在不同平面上交错钳夹。
1.3 护理
1.31 术前准备 控制饮食。手术当日进清淡饮食,适当限制摄入量。坐浴。术前2d开始每日大便后及睡前用1B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15~20min。肠道准备。便秘者须纠正便秘,手术当日开始口服肠道杀菌剂(甲硝唑0.4g/次,2次/d)3~5d,术前3h生理盐水清洁灌肠。
1.32 术中配合 协助病人取屈膝左侧卧位。为防止损伤正常组织、电钳应避免过度牵拉和过深钳夹,确认钳夹满意后再启动开关。为尽量减小高温对邻近组织的损伤,以减轻术后水肿,治疗时可在电钳前后间隙垫纱布,治疗结束后立即用冰盐水棉球冷敷治疗部位。
1.33 术后指导 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水果,便秘者服用缓泻剂。预防感染。保持肛周清洁,第1次大便控制在手术24h后排出,便后坐浴(方法同术前),每日早晚肛内塞入直肠粘膜保护栓剂(纳米银痔疮净)各1枚.术后3~7d痔核脱落,由于创面未愈,告知病人大便时有少量滴血属正常现象.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痔核完全萎缩,无明显瘢痕组织;显效:症状明显缓解,痔核教前缩小3/4以上;有效:症状缓解,痔核较前缩小1/2~2/3;无效:症状与体症无改善,痔核大小无改变[1].
结果
210例各类型痔HCPT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210例各类型痔HCPT治疗效果 例(%)
类型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内痔 |
61 |
56(91.8) |
3(4.9) |
2(3.3) |
外痔 |
58 |
58(100.0) |
0(0) |
0(0) |
混合痔 |
91 |
81(89.0) |
7(7.7) |
3(3.3) |
合计 |
210 |
195(92.8) |
10(4.6) |
5(2.6) |
讨论
HCTP肛肠综合治疗仪是应用高频电容场产热原理治疗痔病[2]。在高频电容场下组织内带电离子和偶极子在两极间高速振荡产热,当带电离子耗竭至组织间液干结时,两极间的电阻值增加至一定值,仪器自动停止工作,使被治疗的组织达到干结而不出现碳化。高频电容场产热是发生在电钳两极间,局限性强,定向性好,具有创伤小、治疗时间短、出血少、减轻疼痛等优点。其高频电刀利用高频高压尖端放电原理,单极输出,无需与人体连接形成回路,安全可靠[2],适用于各期内痔、外痔、混合痔。纳米银痔疮净以高科技纳米银为主要原料,可迅速渗透患病部位内部及静脉血管内,由于银为带有正电荷的重金属,相互之间互为排斥,且不溶于血液,所以不受重力的作用而悬浮在静脉血管中,不断杀灭各种有害菌,通经活络祛邪,改善静脉环境,促进健康血红细胞再生。同时位于静脉血管壁外的纳米可有效拦截痔核生长所需的能量,使痔核枯竭。禁忌证为严重的心脏病,未控制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活动期结核病、肝硬化、肠道急性炎症、出血性疾病等。
【参考文献】
[1]胡伯虎.实用痔瘘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25.
[2]寿张根.痔疮的最新治疗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9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