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埋线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
大连市旅顺口区第二人民医院 (116050) 李磊
摘要 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可行性及效果。应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38例,临床有效率97.37%,显效率78.58%,无效率2.63%。术后随访一年,未见复发病例。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穴位埋线法;慢传输型;便秘
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38例,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0——70岁,病程5——40年。有口服导泻剂维持大便通畅病史的38例,单纯慢传输型便秘7例,合并肛裂18例,合并直肠黏膜脱垂9例,合并直肠前突3例,乙状结肠切除术后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取穴 大肠俞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中脘 支沟 天枢
1.2.2 治疗方法 根据穴位所在位置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分别在各穴位出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采用麻醉穿刺针分别在支沟、足三里穴埋入3#羊肠线1.5、3厘米;用大号角针在其他各穴位处缝入埋线约3厘米;然后用无菌贴敷盖。术毕。
1.2.3 合并症的治疗方法 (1)直肠前突:行直肠前突闭式修补术。(2)直肠黏膜脱出:行PPH书。(3)肛裂:行肛门内括约肌部分离断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排便规律,一日或二日一便,大便成形不干燥或软便。传输试验显示正常。有效:排便基本规律,三至五天一便,大便干燥,但能较顺利排出。传输试验显示时间延长。无效:排便次数、间期延长物。改变。
2.2 治疗结果 38例患者除1例(乙状结肠切除术后患者)无效外,其余37例均有效,其中30例显效,有效率97.37%,显效率78.58%,无效2.63%。随访一年,未发现复发者。
2 讨论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是指结肠动力障碍是倡导内容物滞留于结肠或通过结肠缓慢的便秘。其特点是便次减少、排便间期延长至数天或十数天,结肠传输试验显示结肠排空时间显著演唱,症状顽固。中医属于“脾约”或“便秘”范畴。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和肾脏关系甚为密切,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情致皆有密切关系,是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调的一种局部表现。便秘之因各殊,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则一,故本方取大肠募穴天枢与大肠俞,以疏通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自能恢复;中脘、足三里、天枢、气海、关元,通调胃肠功能;支沟为治疗便秘要穴,属少阳三焦经,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诸穴合用,功在培补元气、强脾健胃.、通腑降气。据报道:[1]针刺足三里发现,胃迟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松弛,并可解除幽门痉挛。[2]针刺中脘后空肠黏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
本方埋线治疗法适用于单纯性慢传输型便秘,对合并有出口梗阻型便秘则需针对病因同时施治解决出口梗阻问题,这样疗效才佳。
总之,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2]邱茂良等.针灸学(供中医专业用).五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