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A
A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会继教发[2018]11号
关于举办肛肠疾病中西医诊疗学习班的通知

各肛肠专家、同仁: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主办,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马应龙肛肠诊疗技术研究院承办的“肛肠疾病中西医诊疗学习班”定于2018年7月19日-23日在北京四季御园大酒店举办。欢迎来京学习交流。
本次学习班特色是邀请30多名全国知名肛肠专家集中授课,讲授多种常见疑难肛肠病的诊断治疗及新进展,除了老师面对面授课,还安排了手术视频讲解。
本次培训班招收对象:
1、有需要深造提升诊疗水平的全国肛肠专科人才;
2、马应龙肛肠诊疗中心及对口支援单位、医联体肛肠科医生。
学习班结束后,授予学员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I类学分10分,并为学员颁发培训证书。
授课老师:
授课老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2、陈珞珈会长3、田振国会长4、韩宝秘书长5、张燕生主任医师6、李国栋主任医师7、王晏美主任医师8、于永铎主任医师9、贾小强主任医师10、刘仍海主任医师11、李华山主任医师12、赵宝明主任医师13、张书信主任医师14、韩平主任医师15、李恒爽主任医师16、刘佃温主任医师17、贾山主任医师18、罗成华主任医师19、任毅主任医师20、王振彪主任医师21、赵新生主任医师22、曹传平主任医师23、赵兴明副主任医师24、贾海霞科主任25、张东科主任26、刘芳科主任27、李倩蕾科主任28、陈文平主任医师29、周璐博士30、专场手术视频播放: 视频内容:中医肛肠五项技术、消痔灵注射治疗痔疮、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主讲老师:韩宝、田振国、张燕生、李国栋、赵宝明等。

具体安排
1.时间安排:本次培训时间为5天,2018年7月19日~23日,7月19日(周四)全天报到,23日(周一晚上)培训班结束返程。
  2.报到地点:北京四季御园大酒店
 

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医工作室
 
排便生理学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07-7-5 作者:张东铭 来源:

 

排便生理学的研究进展

 

张东铭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200433)

 

 

       人类排便机制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复杂的生物调节过程。导致排便困难或便秘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数个因素并存,起相互协同作用或连锁反应,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随着便秘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排便生理学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进展。

1、正常排便活动的必备条件

1.1  结构正常的排便通道:结肠、直肠、肛管的结构特征如下:

(1)大肠纵肌:在结肠形成结肠带和结肠袋,有利于内容物推进性和非推进性袋状运动。在直肠,纵肌分散更有利于缩短肠管,趋粪便排出。

(2)大肠环肌:是肠管蠕动运动的基础。大肠末端的环肌层增厚并持续性张力收缩以闭合出口,即肛门内括约肌,也是直肠的括约肌。该肌对扩张直肠的反应是作同步弛缓,且这种弛缓的程度和速度与直肠扩张的程度和速度相关,该特性精确协调直肠内容物容积与内括约肌开闭的关系,有利于直肠合理发挥其自制与排出功能。

(3)大肠口径:从盲肠开始,结肠口径逐步缩小,至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最小,而在直肠壶腹部却突然扩大,在力学上,这种结构对内容物的运行可起加速作用。

(4)肛管长度:即肛管高压带长度或括约肌的“功能长度”,平均3.8±0.11cm,女性较男性稍短,年龄<3个月的婴儿更短。当括约肌用力收缩时肛管变长,用力排便时变短。临床研究证实:肛管长度在不少于3cm的情况下,其静息压仅需达到12mmHg(即为直肠静息压的2倍),则能充分维持肛门的关闭状态。如肛管短于2cm,则括约肌压力与直肠静息压之比至少为3(18—30mmHg),才能关闭良好,提示:肛门的关闭主要依赖于盆底括约肌的压力,但其效能可因肛管长度不足或过短所抵消。因此,在排便活动中,肛管长度的自制作用不容忽视。

(5)肛直肠轴:乙状结肠自第2骶椎平面向前转为直肠,二者轴线的夹角为直一乙肠角。在尾骨平面,直肠后折为肛管,二者轴线的夹角即肛一直肠角;排便时该角度增大(136.76°±1.51),排便后缩小(91.96°±1.52)。需要指出的是,肛直肠角在控便活动中起重要作用。通常在静息状态下,腹内压平均为5—10cmH2O,直肠内压为10—30cmH2O,而肛管静息压高于前者,为30—50cmH2O,形成一个反方向的压力梯度,阻止粪便进入肛管。但是,腹内压可因咳嗽、喷嚏而骤然上升,高达200cmH2O以上;直肠内压可因腹泻、痢疾而急剧上升,大大超过肛内压,此时,尽管盆底肌可随意收缩增大肛内压,最大增至168.25cmH2O,但力量有限且不能持久,照理会发生失禁,但事实却不然,这是由于存在肛直肠角之故。

1.2  功能健全的括约肌群: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分别从上、中、下三个层面环抱肛直肠,并形成肌性隧道。[1]隧道由双层横纹肌组成。内层为肛提肌垂直部纤维,即肛门悬带,外层为袢状的耻骨直肠肌。前者是隧道的“扩张器”,后者是隧道的“收缩器”,两层交替作用,一肌收缩时则另一肌放松。收缩时,隧道内层肌使肛管开放,而外层肌起闭合肛管的作用。所以肌性的肛直肠隧道在排便机构中是重要的部分。近期研究证实,隧道上口由肛提肌水平部呈“∞”字环形纤维环绕。隧道下口,内、外括约肌纤维呈肌性连续(muscular continuum),并与联合纵肌纤维交织混合,即该部不仅有横纹肌纤维还有平滑肌纤维,还发现有大量本体感受器,因而肛门括约肌下部是维持肛门自制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起到闭合肛门的作用,还可鉴别粪便的性质,必要时还有延缓排便的能力。[2]

1.3  完好的直肠顺应性:直肠能保持低压下粪便潴留。当直肠充胀,其容量上升为300ml时,直肠内压不出现任何变化,甚至反而下降,直到直肠所能耐受的最大容量引起便急感时,压力才明显上升,此种特性称直肠顺应性,在某种意义上讲与膀胱类似。正常人直肠顺应性为4—14ml/cmH2O,如顺应性过高即贮存功能异常增大,便会损害排出功能造成便秘。如顺应过低即贮存功能异常缩小,也将影响排出功能,出现便频甚至失禁。所以直肠不仅是粪便的临床贮存场所,也是一个能精确控制的排出器官。

1.4  敏感的排便感受器:现代概念认为[3],排便感受器不在直肠,而在盆底组织骶前间隙或耻骨直肠肌内。直肠壶腹恰恰“坐”在富于感受器而十分敏感的盆底上,当进入壶腹的粪便达一定容量时,便引起明显的便意,并引发排便反射如内括约肌自动弛缓,肛压下降,外括约肌反射性松弛,腹压升高,如不加以意识性控制,排便即发生。实验证明,直肠容量约达50ml时可引起直肠充胀感,大约100ml可产生便意,120ml—220ml可引起持续便意或紧迫性便感,故直肠感觉在正常排便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1.5  Debray肛直肠抑制反射正常:排便时,内括约肌呈反射性松弛状态,若此时因某种原因必须立刻中断排便,则可主动收缩外括约肌,压缩处于松弛状态的内括约肌,后者通过逆向反射作用,使直肠扩张,粪便停滞,此即Debray反射,亦称“随意性抑制作用”。Debray反射可加大直肠扩张度,提高直肠顺应性,因而控便时间得以延长。由此看来,盆底横纹肌的控便作用并非依赖于其随意性收缩力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其反射活动增大直肠顺应性的结果。

2、影响排便活动的结直肠动力学因素

2.1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4]近年来由于C-kit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开展,证实了消化道ICC的存在。ICC是消化道的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相当于心脏窦房结的起搏细胞。这一发现无疑使人们对消化道动力的发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在知道:ICC是一种多形性或不规则形细胞,有的呈纺缍形或卫星状,与平滑肌细胞大小相似,小于神经细胞,广泛存在于消化管壁的各层中。在人类结肠,ICC存在于环肌间,与肠壁肌间神经末梢和平滑肌细胞有着密切关系。实验研究发现,应用抗C-kit单抗阻断ICC的发生、发育成熟,结果肠道无慢波出现,说明ICC具有肠道慢波起搏器的功能,对肠神经信号传递到效应器平滑肌细胞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据推测,ICC分布和功能异常可能是肠动力紊乱导致便秘的重要因素。

2.2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

ENS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调控肠道运动的自主神经系统,主要由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组成,故亦称壁内神经丛。ENS是结直肠蠕动运动的神经基础。刺激肠腔粘膜引起的神经冲动→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使被刺激处近端肠管收缩,远端肠管舒张,如此一缩一张,变成向下传布的蠕动波,驱使肠内容物向肛门侧移动。当结直肠壁内神经丛的节细胞不存在时(如先天性巨结肠病),结肠就不能舒张,而是出现持续性收缩,造成粪便淤积肠腔扩大。当ENS遭到损害时(如长期服用接触性泻剂)会导致肠道传输功能减退。研究发现[5],STC病人结肠ENS的神经元及其突起均有明显的退行性变。

2.3  肠壁内神经递质

影响肠道传输功能的神经递质很多,而且新的递质仍在不断的被发现。一般将调节肠蠕动的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大类。但这种分类不能适用于所有递质,如5—羟色胺的作用可以表现为双向性。现将两类递质的来源及其主要作用列表简介如下:

表1  结肠兴奋性神经递质

名  称

来  源

作     用

乙酰胆碱

(Ach)

胆碱能神经

肠壁肌收缩、在肠蠕动中起启动性作用

P物质

(SP)

壁内神经丛

兴奋肠粘膜感觉、刺激肠道运动,是肠道多种兴奋性递质发生作用的中介

脑啡肽

(ENK)

肌间神经丛

增强肠道分节运动

表2  结肠抑制性神经递质

名  称

来  源

作     用

血管活性肠肽

(VIP)

壁内神经丛

参与调节直肠平滑肌舒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PR)

肌间神经丛

参与调节直肠平滑肌舒张,对胃肠感觉神经反射的传递起重要作用

一氧化氮

(NO)

NANC神经

内括约肌舒张,抑制结肠集团运动,从而导致结肠平滑肌发生持续的抑制性反应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ENS和神经递质对结直肠运动的调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精密的调控系统。如果释放递质的神经元受损,受体数量减少或结构改变,递质的合成或释放发生障碍或浓度异常改变等,破坏了ENS维持肠道正常运动的生化和功能的完整性,使肠道传输功能失调,影响了正常的排便活动,甚至导致便秘。因此对结肠ENS的形态、神经递质和受体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对STC发病机理的进一步认识。

2.4  女性激素

许多妊娠期妇女和大约16%的育龄期妇女在月经期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症状[6],提示:女性激素可能与女性排便活动有关。研究证实,孕酮可使胃肠道平滑肌舒张、肠蠕动减慢;而且孕酮还可以使血清胃动素(motilin)含量降低,使肠内容物传输缓慢。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可合成较多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s E2,PGE2)和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s F2α,PGF2α)并释放入血循环中。PGE2可增加肠平滑肌移行性峰电(migrating spite bursts, MSB),PGF2α可使近侧结肠的慢波频率减慢,MSB增加。上述女性内分泌的经前变化属正常生理现象。如果性激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发生紊乱,导致血清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则可能继发STC。

 

结语:

结直肠的排便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的,各因素间的关系很难确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功能基因的研究,调节人类胃肠动力的结合蛋白促动因子cDNAs已被克隆。一些病理性动物模型的建立,为排便生理和病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基因芯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为便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新型胃肠测压装置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肠传输紊乱性疾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微型机器人的研制成功,无疑给肠道动力的检测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对便秘的诊治水平将会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Shafik A. A new concept of the anatomy of the anal sphincter mechanism and physiology of defecation.Ⅷ.levator hiatus and tunnel; anatomy and function. Dis Colon Rectium 1979,22:539。

[2]Fritsch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By www.gcxh.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