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皮质类固醇药物疗法后便秘96例观察
张焱1 辛世勇2 姜文成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肛肠医院 2、辽宁中医药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质类固醇内科疗法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6例因患各种内科病而接受过皮质类固醇治疗的便秘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气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3型,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法治疗,7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变化。结果:96例患者服中药2个疗程后,显效78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75 。气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患者大便排出时间均明显缩短,与治疗前比较P<O.01或<0.05,但各证型间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对老年性便秘气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便秘 补中益气汤 皮质类固醇 中医药疗法
便秘是一种常见症状,其中功能性便秘一般不危及生命,但是往往治疗困难,难以根治,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尤其在患者患有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尽管是功能性便秘,往往也可以引起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是心肌梗塞。所以不可忽视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笔者从2000年开始对我院内科接受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而伴发便秘的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1 临床资料:96例病例均为我院2000年2月~2006年5月住院患者,年龄均在18~65岁之间,其中男51例,女45例;原发病为肾病综合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红皮病型药疹等内科疾病,不伴有肠道器质性病变。中医辨证属气虚证者38例,阴虚证者34例,气阴两虚证者24例。病程2个月~3年,其中气虚证2~3年,血虚证3个月~3年,气阴两虚证5个月~2年。
2 辨症分型与诊断标准
2.1辨症分型:按中医辨证分为3型。① 气虚证:排便困难,大便不干,临厕努挣乏力,便后疲乏,面色咣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或细。② 血虚证: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舌燥,面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舌淡少苔,脉沉弱。③ 气阴虚证:大便干结,少气懒言,头晕耳鸣,少寐多梦。舌淡苔薄,脉细弱。
2.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作为诊断标准纳入患者。专科检查排出肠道器质性疾病。排便时间延长,3天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有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黄芪20g、党参10g、炒白术9g、当归12g、升麻和柴胡各5g、陈皮10g、炙甘草5g、生首乌10g、肉苁蓉10g水煎服,每日1剂, 2次/d。随症加减:气虚甚者,黄芪加至30~50g,党参加至20~30g;兼有血虚者加熟地15g,首乌15g;阴液不足者加生地15g,麦冬15g,郁李仁加至30g。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1.1 疗效标准治愈:显效:2天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好转:3天以上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未愈:症状无改变。
1.2 结果:各证型临床疗效比较,本组96例患者,服中药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统计见表1。各型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各证型临床疗效比较 例
分型 |
|
显效 |
好转 |
未愈 |
气虚证 |
38 |
32 |
4 |
2 |
血虚证 |
34 |
28 |
2 |
4 |
气阴两虚证 |
24 |
18 |
6 |
0 |
合计 |
96 |
78 |
12 |
6 |
讨论
根据皮质类固醇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中医认为激素类药物属中医辛燥、甘温之品,短期应用助阳化热,大剂量或使用日久可耗气伤阴。由此产生的一部分便秘属中医虚证范畴。此类患者均伴有各种急慢性内科疾病,本身正气不足,运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攻邪的同时正气愈虚。而便秘有实秘、虚秘之分,实秘者,发病较急,辨证也易。虚秘者,病程多迁延,辨证较难,尤其是气虚便秘,易被误为实秘,而用攻下方药脾胃中受克伐。反致便秘益甚。所以根据患者患病之本而采用补气升提之法反而收功,达到标本兼治,疗效也维持较久。现代研究也证明补中益气汤对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2]本例便秘的辨证要点为一身正气皆虚,脾胃气虚尤甚。李杲云:“脾胃能使九窍不通”。若人劳倦,久病,中气不足,津亏血少,运润无力,传导失司,脾失升清,胃失降浊,则大肠不能正常传送糟粕,形成腑气不通,发为便秘。因其非火结之秘,不可一味通下。故选补中气汤以治其根本。补中益气汤乃气虚之名方,重用黄芪补其气,佐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益气健脾补中,柴胡,升麻升调气机,当归,丹参,郁李仁,活血养血润下。全方共奏补脾益气润下之效。
本临床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治疗便秘疗效满意,对气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均有较好疗效,并无发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
[2]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l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