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82例临床观察
余灵辉 郭翔 王井
(江西省九江学院附属医院 江西 332000)
摘要:讨论小针刀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小针刀微创手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结果 小针刀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有效率92.6% 。 结论 此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
关键词: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小针刀
慢性便秘是肛肠科常见病症,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 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类型之一,该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与感染、长期腹泻、不合理地服用泻剂、先天性异常等因素有关。该病现采用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而手术以开放性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为主,可引起直肠破损、切口感染、手术失败等并发症。我院自2003年8月以来,在临床上采用小针刀治疗82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归纳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观察病例82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病人,其中男25例,女57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
诊断标准:对RPS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一般具备下列辅助检查的第1项,结合病史、直肠指诊即可诊断,必要时行辅助检查的第2、3、4项检查并参考其结果。(1)
(1).排粪造影
(2).肛肠动力学检查
(3).结肠传输试验
(4).纤维结肠镜检查
2.治疗方法
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麻,右手持4号平刃小针刀选择尾骨尖前距肛缘1.5cm中点的皮肤位刺入点,沿肛管直肠后侧闭合性纵深插入,然后左手食指伸入肛管直肠腔中作引导,触及尾骨尖后将其肥厚的呈硬板的耻骨直肠肌全束向上托顶,加强固定在直肠后壁。右手持小针刀从直肠后壁处纵行切开肥厚的耻骨直肠肌1.5cm2-3刀,直至左手食指有明显的松懈宽敞感,随之再用双手食指交叉向前后左右进行扩肛,防止术后耻骨直肠肌纤维粘连。从原路退出小针刀,止血,肛门外用塔形纱布固定压迫针孔,术后照常饮食、排便,排便后进行扩肛一次,并换药。合并有肛裂、痔者可同期处理。
3 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排粪造影示耻骨直肠肌肥厚消失。
显效:症状显著改善,排粪造影亦示显著改善。
无效:症状无缓解,排粪造影无明显改变。
3.2治疗结果
治愈57例(69.5%),显效19例(23.1%),无效6例(7.4%),总有效率92.6%。
4 讨论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是一种由耻骨直肠肌(PRM)痉挛或肥大造成盆底出口梗阻的排便障碍性疾病。本病由1985年Kuijpers提出,目前国外把这种PRM异常收缩和肛管括约肌异常收缩称为Anismus。PRS具体病因不明,最常见的是PRM周围感染,粪便通过引起的局部疼痛,造成了PRM反射性收缩,持久形成痉挛;同时也可以使PRM水肿瘢痕化并刺激肌纤维肥大,使其失去张力,导致肛门出口梗阻,排便困难。
PRS治疗目前较通行的是肛门扩张术、生物反馈治疗、内毒毒素治疗及PRM手术部分切除术、切断术,缝合术。其中生物反馈治疗费用高、疗程长;肛门扩张术费用低,但疗程长、疗效不确定,病人痛苦大;内毒毒素治疗费用低,长期治疗治愈率为50%,但是注射剂量过大容易产生副作用,注射时应在超声引导注射下直视注射,故多在生物反馈治疗后才采用;手术治疗费用高、痛苦大、并发症多,近期效果好,远期有术后再粘连可能。
由于PRS是PRM周围感染,粪便通过引起的局部疼痛,造成了PRM反射性收缩,缺血、硬化持久形成痉挛;同时也可以使PRM水肿瘢痕化并刺激肌纤维肥大,使其失去张力。小针刀是现代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中医施行闭合性手术的一种微型器械,兼有针刺及外科手术切开的作用,可以分离粘连、肥厚的PRM,有效松解了肛管狭窄,调整PRM的平衡失调,纠正耻骨直肠肌痉挛增生所致的肛直角变锐,增大了力排时的角度,扩大了肛管入口口径,从而消除和减轻了梗阻症状,且有效避免了大切口开放式创面,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符合当前微创外科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
1.黄乃健主编.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10)
注:《小针刀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为2005年江西省九江市科技局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