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式修补及注射法治疗直肠前突型便秘38例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人民医院肛肠科 顾宇
辽宁省北宁市中医院肛肠科 王德刚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扬
直肠前突(Rectocele,Rc)亦称直肠前膨出,为直肠壶腹部前壁呈囊袋状突出,是引起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常见病因, 主要见于经产妇、多产妇。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为大致从手术入路可分为经直肠、经阴道、经会阴、经腹进行修补四大类。2000年1月一2005年12月,我科采用直肠粘膜闭式修补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前突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均为女性,年龄31~58岁不等,平均年龄43.24±11.25岁,病程10个月至30年不等,平均年限8、02±6、14年。临床表现以顽固性便秘为特征,需服泻药20例,用开塞露6例,需灌肠2例,要用手帮助才能完成排便7例,自行排便3例。大便数日1次或1日数次,或干结如粒,或稀软如糊,排出困难。全部病例按“顽固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符合1992年第7次全国肛肠学术会议拟定的功能性出口处梗阻型便秘的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
临床:(1)排便困难,肛门处梗阻感,排便时肛门部压力分散感,排空不全感,(2)直肠指诊:肛管上端直肠前壁扪及易凹陷的薄弱区。嘱病人做用力排便动作,该凹陷变深。(3)排粪造影:壶腹部远端囊状突向前方。按突出深度分为三度,轻度6~15 mm,中度16~30 mm,重度≥31 mm。(4) 气囊排出试验超过5分钟
1. 3治疗方法
术前清洁灌肠,全部采用骶麻,取俯卧位,扩肛至4指,肛门拉钩牵开充分暴露直肠腔,显露直肠前壁,依据直肠前突的宽度和深度,术者食指插入阴道作引导,用大号弯血管钳在直肠前壁纵行钳夹直肠黏膜,在齿状线上方0.5 cm.向上至5—7 cm,用2—0号铬制肠线自上而下围绕血管钳连续缝合直肠黏膜和肌层,抽出血管钳,拉紧缝线结扎。缝合后食指可触摸到一条垂直的肌柱,如有凹陷,则继续修补。缝针时应避免穿破阴道后壁黏膜,而引起直肠阴道瘘。同时用1:1消痔灵注射液局部注射,松解部分内括约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按1992年第七次全国肛肠学术会议拟定的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排粪造影显示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排粪造影显示好转。有效:症状体征改善,排粪造影显示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排粪造影均无变化。
2.2 治疗效果:本组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痊愈32例,显效4例,好转无效2例(3.3 ),总有效率94.43%,平均治愈时间(23.4±9.63)d,全部病例均无异常并发症及后遗症。
3 讨论
直肠前突(rectocele,简称RC)又称直肠前壁膨出症,实际是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的疝,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支撑,该隔主要由骨盆内筋膜组成,内有肛提肌的中线交叉纤维组织及会阴体。若直肠阴道隔松弛,由于分娩、发育不良、筋膜退变及长期腹压增高,尤其当分娩时可使肛提肌裂隙中的交织纤维断裂、撕伤,从而降低直肠阴道膈的强度,影响其抵抗排便水平分力而逐渐向前突出则直肠前壁易向前膨出,类似疝突出,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主要症状为排便困难,且时间延长,排便不尽感或阻塞感,手指压迫阴道后壁可协助排便。出现排便困难时又迫使病人不断用力排便,使已松弛的直肠阴道膈承受更大的压力,其结果是进一步加重直肠前突,形成便秘的恶性循环。男性因直肠前壁有前列腺与尿道支撑,故较少发生直肠前突。
我们选择闭式修补及注射法,既将肌层缝合加固,而使前突囊袋变浅甚至消失,基本解除了由此所致的出口梗阻问题。另外,通过缝合处结扎部位注入消痔灵,使直肠前壁松弛黏膜得以与肌层粘连,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而直肠前壁得到加强,使周围组织无菌致炎作用,致炎后纤维组织增生,致使粘膜下层及组织粘连固定,直肠阴道隔得到加强、变厚,从而改变直肠阴道隔松弛状态,排便困难能得到改善,并以期增强远期效果。该术式简单易行,并发症及后遗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因单纯直肠前突较少,多合并有直肠粘膜脱垂、直肠内套叠,故应同时应治疗合并症。
|